盲盒快讯‌

全球流感提前活跃,出境游需警惕健康风险|界面新闻

目前,北半球多个国家的流感病例持续攀升,并呈蔓延势头。以日本为例,日本厚生劳动省在10月3日宣布,全国正式进入流感季,比2024年整整提前了五周。据新华社报道,日本国立健康危机管理研究机构10月21日公布的数据显示,在10月6日至12日这一周内,全国约3800家定点医疗机构共报告流感病例超过9000例,新增病例数已连续8周上升。

在东南亚,马来西亚近期流感病例激增。据《联合早报》10月31日报道,截至上周,全国已有6000名学生感染流感,部分学校暂时关闭。

在欧洲,流感季同样即将来临。根据欧洲媒体Euronews 10月25日报道,欧洲流感季的严重程度虽然难以预测,但公共卫生专家警告,今年的流感形势或将更为严峻。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感染传染科曾玫教授表示,今年流感季当前的主要流行毒株以甲型H3N2为主。去年占主导的则是甲型H1N1,这说明今年人群对甲型H3N2的免疫保护水平较低,人群对它易感。每年流感季持续到春季,通常甲型与乙型病毒会交替流行,进入流感季中后期,乙型流感也会出现流行。

每年预估有上百万国人境外感染流感

流感不同于普通感冒。我们常说的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有明显的季节性暴发流行的特征,人群感染发病率高,国际旅行是加大流感传播的风险因素。

每年的流感季与国内出境游高峰高度重合。根据携程、飞猪等在线旅游平台的数据分析,2023-2024年,出境游出行(除港澳外)目的地排名前四的国家分别是新加坡、马来西亚、日本、泰国。与当下北半球流感水平较高的出行目的地高度重合。

中国游客常去的热门出境目的国都已出现明显的流感活跃信号,值得特别关注。

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流感病毒的季节性流行可导致全球平均每年约300万至500万重症病例,并导致29万至65万呼吸道疾病相关死亡。

根据携程、飞猪等平台公布信息,2024年中国约有1.4亿人次境外游。据预测,今年中国出境游人次将超过1.55亿,有望恢复甚至超越疫情前水平。根据成年人和儿童流感感染率预估,每年有超过百万国人面临境外感染流感的风险。公众人物和社会名流发生流感容易受到关注,而国人在境外感染流感的情况极少受到关注。

流感的全身症状比普通感冒重,抗病毒治疗可以缩短退热时间、整体病程、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高危患者如不及时接受抗病毒治疗, 容易进展为现肺炎等严重并发症或加重原有基础疾病。曾玫教授表示,长时间乘机或乘车旅途会造成机体疲劳,不同地区时差反应引起作息紊乱,这些因素都会让免疫力暂时下降,也为病毒提供可乘之机。

据《航空旅行与呼吸道传染病传播研究》报道,乘坐公共交通(飞机、高铁等)时,密闭空间病毒浓度高;景区、商场等人员密集场所,交叉感染风险大;行程紧凑导致休息不足,免疫力“掉线”。长途飞行者感染概率比普通人群高67%。

曾玫教授表示,随着人员跨境流动的频繁,流感病毒传播的机率明显增加。

不期而遇的麻烦制造者

与庞大的出境游人群基数相比,流感发病比例虽然仍然较低,但当流感真正落到某个旅行者身上时,却是百分之百的麻烦制造者。

“突然就感到后背发凉,浑身酸痛,还伴着轻微发烧和腹泻。”在旅途中遭遇流感的游客庄先生回忆道,他与同伴在旅程中陆续出现发热、乏力的症状。

这趟行程从上海出发,经首尔转机前往里约热内卢。他原本打算在首尔停留两天,看看雪、尝尝正宗韩餐。没想到第二晚气温骤降,他忽然觉得后背发凉,浑身酸痛,还伴着轻微发烧和腹泻。

起初,庄先生和同行者以为只是旅途劳顿。“偏偏那时正赶上韩国的春节假期,诊所关门,只能在药店买到一些韩药。有一种巨大的无助感。这些在国内被认为理所当然的便利(如线上问诊、即时送药),在韩国这样的国家,却并非随处可得。后面还有三段航程,一旦高烧,就可能被拒绝登机。不止身体不适,还为行程感到极度焦虑。”据庄先生回忆,正好同行朋友带了试纸和药物,确定是流感后尝试了抗流感药物玛巴洛沙韦,一天后幸运地退烧了有惊无险登上了转机航班。

庄先生的经历并非个例。在小红书等社交平台上,类似的求助帖屡见不鲜:“人在东京,急求流感药”“普吉岛高烧,求推荐退烧药”“新加坡哪里可以买到奥司他韦?”这样的留言比比皆是。

曾玫教授表示,无论是H1N1、H3N2还是乙型流感,大龄儿童和成人常见症状表现有发烧、咳嗽、咽痛、全身酸痛、乏力、头痛等,有时还伴随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道反应。尤其要警惕高危人群5岁以下儿童、65岁以上老人、有慢性基础疾病者、肥胖者及孕妇,这些人感染后更容易出现并发症,需要特别注意防护。

旅途中的健康谁来负责?

如何在旅途中保持健康、避免因感染流感而打乱整个行程呢?

最重要的防线始终是预防。

曾玫教授表示,对普通旅行者,流感季到来前接种流感疫苗依然是最有效的预防方式。当社会整体接种率达到一定水平后,还能形成群体免疫屏障,大幅降低流感传播的风险。

曾玫教授建议,6个月龄以上的人群,只要没有接种禁忌(如对疫苗所含成分严重过敏),都可以在流感季到来前接种流感疫苗。为了达到最佳预防效果,建议在流感流行前提前1个月左右接种疫苗。由于流感病毒每年都会发生变异,疫苗株也会随之更新,而且疫苗的保护期通常为6至8个月。因此,每年接种一次流感疫苗,仍是应对当季流感的最稳妥选择。

此外,对于经常出国旅行的群体来说,自备小药箱十分必要。

曾玫教授表示,境外就医存在不少现实障碍,包括医疗体系差异、语言沟通困难以及高额医疗费用等。在行前准备时,可以适当备一些常用药物,如退烧药、肠胃药,以及医生建议下的流感抗病毒药物,以备不时之需。

曾玫教授表示,流感抗病毒药物的最佳治疗时间是症状出现后的48小时内。在这一黄金窗口期用药,可以有效抑制病毒复制,减轻症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在流感季,当出现典型的流感样症状时,如高热、咳嗽、肌肉酸痛、乏力等,应高度怀疑感染流感。医生可根据临床经验,判断是否需要尽早使用抗病毒药物;若症状不典型或暂时难以确诊,也可在检测确认后再决定是否用药。盲目在没有诊断依据的情况下自行服药,并不可取。

针对不同病毒株,目前常用的抗流感药物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如奥司他韦)以及RNA聚合酶抑制剂(如玛巴洛沙韦)总体上对甲型和乙型流感均有效。曾玫教授表示,奥司他韦和玛巴洛沙韦都是目前全球广泛使用的口服抗病毒药物。玛巴洛沙韦适用于5岁以上的儿童及成人,奥司他韦的适用范围更广,适用于14天及以上的新生儿。玛巴洛沙韦优势是全程仅需要服用一次,在旅途中用药会更为方便,奥司他韦一天需要服用2次、连吃5天,更适合我国5岁以下儿童备药。

相关旅行专家建议,为了安心出行,应将健康管理纳入旅行计划,出行前也应该提前了解目的地的当前的传染病水平,做到“先防再行”。接种流感疫苗、准备常用药物、保持充足睡眠与良好卫生习惯,都是降低感染风险的重要环节。对有基础疾病或计划长途旅行的群体而言,更应在出发前咨询医生,评估健康状况并制定应急预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