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闻记者 |
界面新闻编辑 | 文姝琪
11月6日,科大讯飞举行2025年1024开发者节发布会。
与行业当前普遍强调模型能力和应用生态类似,科大讯飞同样围绕“大模型落地”展开叙事,推出了基于国产算力的星火X1.5大模型,以及一系列软硬一体化方案,重点放在可控算力、终端产品及真实落地上。
星火X1.5深度推理模型是此次发布的核心。它采用MoE(专家混合)架构,总参数2930亿,激活参数30亿。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表示,该模型已在国产算力平台上实现了MoE全链路训练效率的大幅提升,并将推理效率提高到上一代的两倍。
在能力指标上,X1.5的语言理解、逻辑推理、数学与编程能力等六项核心能力全面对标国际主流大模型,在多语言测试中覆盖130余种语言,其中东南亚及拉美语种表现领先。
本次发布尤为强调自主可控,讯飞与华为合作的国产算力平台在这场大会上被多次提及。基于国产算力部署大模型的确是一个行业趋势,对国内AI公司而言,这意味着模型能力的提升与调用可以不完全依赖于进口芯片的供给节奏。

这一算力侧的战略与AI企业的出海热潮也有关系。刘庆峰在会上强调“应该在自主可控的地基上去发展”。与此同时,讯飞在星火X1.5中强化了多语种能力,支持130多种语言,覆盖60个国家和地区,也是试图在多语种与本地化方面形成自己的突破口。
在软硬一体化上,讯飞仍强调“应用驱动”。无论是AI翻译耳机、AI办公本还是AI学习机,背后的逻辑都是将语音识别、语义理解、离线推理等能力压缩到本地设备中,减少云端依赖。其中,以“AI+麦克风阵列技术”为代表的语音技术被讯飞认为是产品竞争壁垒之一,刘庆峰表示,长期来看,这对AI产品的交互能力将起到重要提升作用。
这类AI智能终端产品在国内市场已具备规模化基础,而出海版本更多聚焦跨语种沟通与隐私合规。但从产业角度看,相关产品策略仍面临现实挑战:算力成本、设备价格与用户需求之间的平衡尚未完全解决。讯飞此举仍在验证路线的过程中,还未走到市场需求爆发的节点。
“讯飞听见”产品创新部总监哈正航在接受界面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就讯飞智慧办公全球化规划来看,日韩、中东和东南亚,将是其下一阶段发力的重点。
哈正航表示,团队主要看到了这些市场中存在基座大模型性能与产品能力供需不匹配的机会点,认为还有较大的投入及拓展空间。具体可以细致到日韩各级政府智能办公需求、中东国家多语种交流需求以及东南亚地区年轻消费群体的智能设备需求等。

多模态交互是本次发布的另一重点。讯飞展示了具备语音、视觉、动作理解的数字人“小飞”,强调AI可进行多语种对话、情绪识别和个性化记忆。背后的技术基础是星火X1.5新增的两项能力:个性化记忆与百变声音复刻。
一名在场AI应用开发者对界面新闻记者表示,这些功能从体验角度出发,也符合当下从工具价值转向情绪价值的AI应用需求。这些能力可以用于应用层延展——例如在教育、客服、陪伴等场景中形成定制化服务。
此外,讯飞还宣布,截止今年10月底,讯飞开放平台开发者总数已达968万,近一年新增200万,其中大模型企业开发者增长125%。同时推出原生支持RPA的智能体平台Astron,为开发者提供8种行业智能体。
在刘庆峰的表述中,“自主可控、软硬一体、行业纵深、个性化”被定义为AI红利兑现的四个关键支点。对此,讯飞的策略并不复杂:用国产算力解决稳定性,用软硬一体打通落地场景,再利用不同行业方案与定制化策略深入服务某一行业及个人用户。
其背后的核心考验在于两点:一是国产算力能否持续支撑高强度训练并保持成本优势;二是讯飞能否在应用层形成可持续的商业闭环,尤其是在消费电子、教育、医疗等AI应用竞争尤为激烈的场景。
这一整套体系是否能在算力性能、成本和生态成熟度之间维持平衡,仍是其长期挑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