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11月6日,OpenAI首席执行官萨姆・奥特曼在社交媒体发布长文称,公司2025年的年化收入将突破200亿美元大关,较此前9月预测的130亿美元大幅上调,而到2030年,这一数字将进一步飙升至数千亿美元规模。
近几个月,OpenAI已签署了1.4万亿美元AI基础设施投资的承诺,对应约30吉瓦的算力容量。这些巨额投资主要流向三大领域,数据中心扩建、定制化芯片采购与供应链优化,以及清洁电力供应配套。
目前,OpenAI已经与微软签署2500亿美元Azure合同、与甲骨文达成3000亿美元数据中心协议,还刚敲定亚马逊AWS 380亿美元的七年云计算服务订单,将接入数十万颗英伟达GB200/GB300 AI芯片,形成覆盖全球的算力网络。
针对投资者对OpenAI资金来源的担忧,奥特曼表示,OpenAI的数据中心既没有、也不需要政府担保。纳税人不应为经营决策失误或在市场竞争中落败的企业提供纾困。奥特曼直言,1.4万亿美元只是起点,要支撑如此庞大的基建投入,公司年收入须达到数千亿美元级别。
此前媒体报道称,OpenAI正在为IPO做准备,估值可能高达1万亿美元。面对OpenAI是否会通过上市融资支撑巨额投资的疑问,OpenAI首席财务官萨拉・弗莱尔(Sarah Friar)在本周一场科技界活动中表示,现阶段并无推进首次公开募股(IPO)的计划。“IPO目前并不在考虑之列,我们正继续推动公司不断发展,以适应我们目前的规模,不想在IPO这个问题上纠缠不清。” 弗莱尔强调,公司目前更关注如何将核心AI技术转化为跨行业解决方案,“技术的商业化需要持续投入和耐心,我们希望为更多领域创造实际价值”。
数据显示,OpenAI自2023年营收首次突破10亿美元,2024年营收激增至37亿美元,实现3倍以上增长,而2025年上半年营收达43亿美元,较2024年全年高出16%,月收入突破10亿美元关口。

值得注意的是,OpenAI亮眼的营收背后,仍面临着巨额亏损。根据微软日前公布的截至9月30日的季度财报计算,其持股的头部人工智能(AI)企业OpenAI当季亏损或超过120亿美元。这一数字远超市场预期。
分析人士认为,历史上尚无任何公司能在三年内将营收从100亿美元增长到1000亿美元,即使是谷歌、特斯拉等科技巨头,也用了7-10年时间才完成这一跨越。若OpenAI千亿营收目标失败,可能会动摇整个AI融资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