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盒快讯‌

险资频繁参与港股IPO背后的认购逻辑解析

界面新闻记者 | 曾令俊

今年以来,港股IPO市场热潮涌动,险资机构成为其中不可忽视的力量。

据界面新闻记者统计,截至1014日,年内已有7家险资机构以基石投资者身份参与7家公司港股IPO配售,认购金额合计近30亿港元,认购金额超去年全年。

具体看,泰康保险、中国太保、大家人寿和中邮人寿等机构频频现身于港股IPO名单,从黄金到激光雷达,从新能源汽车到家电零部件,险资的投资触角延伸至多个新兴产业领域。

汇生国际资本行政总裁黄立冲在接受界面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险资在港股IPO项目中的选股逻辑明显趋向稳中取胜,核心筛选标准集中在三类确定性:现金流、行业地位、治理结构。“险资更倾向拥有成熟审计体系、控股股东清晰、外资占比低、估值处于可量化区间(PE通常小于20倍)的项目。”

认购金额同比翻番

Wind数据显示,今年已有7家险资机构以基石投资者身份参与7家公司港股IPO配售,认购金额合计约29.32亿港元,这一数字较去年全年不到10亿港元的认购金额大幅增长。

华南某险企投资人士对界面新闻记者说,当前,监管层鼓励险资入市,同时长端利率下行趋势迫使险资必须提升权益资产配置来覆盖负债成本,这使得参与IPO成为寻找高收益资产的机会之一。

从参与机构来看,泰康保险及旗下子公司共参与了5家公司的港股IPO配售。其中包括紫金黄金国际(02259.HK)、禾赛-W(02525.HK)、峰岹科技(688279.SH)、三花智控(02050.HK)和宁德时代(03750.HK),合计斥资超14亿港元,占据了险资港股IPO投资总额的近半壁江山。

中国太保及旗下子公司则选择了重点出击,参与了紫金黄金国际和宁德时代的港股IPO配售,认购金额分别达到约4.68亿港元和3.88亿港元。

紫金黄金国际的登陆尤为引人注目,该项目不仅是今年港股募资规模第二大的IPO,也是A股分拆上市史上规模最大的案例。其配售结果显示,此次招股共引入数十家基石投资者,其中既有泰康人寿、中国太保等险资机构,也有贝莱德、施罗德等多家外资机构的身影。

大家人寿和中邮人寿也各有侧重,分别参与了奇瑞汽车(09973.HK)和奥克斯电气(02580.HK)的港股IPO配售,认购金额分别约为2.57亿港元和3.92亿港元。

北京排排网保险代理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帆对界面新闻记者说,今年险资积极参与港股IPO,是资产配置需求、市场估值与政策机遇三方面因素共同驱动的结果。当前国内资产荒背景下,险资有强烈的配置优质资产的需求,而港股市场汇聚了大量中国新经济领域的稀缺标的,且整体估值处于历史相对低位,提供了难得的投资价值。同时,国家鼓励中长期资金入市,加之港股IPO市场回暖,为险资进行多元化资产布局创造了有利条件。

数据显示,今年1-9月港股IPO募资约1829亿港元、全球居首,较去年同期增约229%,新股平均引入基石投资者显著增多,单只项目常见4–5家以上,首日表现可观(如紫金黄金国际上市日最高涨+66%),强化了打新可兑现的预期。

中国(香港)金融衍生品投资研究院院长王红英告诉界面新闻记者,这是险资资产配置的需要,由于近两年整体的利率水平越来越低,使得险资获得稳定收益的固收产品收益率下降,所以越来越多险资进入到全类市场;另外,港股与A股市场相比,比如同一家公司,港股自身的估值比在A股市场低20%~30%,具有好的估值优势。

追求确定性与成长性

观察险资参与的港股IPO项目,可以清晰看到其选股逻辑与战略意图。险资更青睐硬科技与绿色板块,从获险资认购的公司来看,材料、可选消费、信息技术等行业较受青睐。

杨帆对界面新闻记者说,险资的选股逻辑核心是追求长期价值下的确定性与成长性平衡。其逻辑首先是聚焦符合国家战略、具备长期增长潜力的优质赛道,并从中筛选出拥有坚实护城河和领先市场地位的龙头企业。在此基础上,还会严格评估企业的估值水平,确保有足够的安全边际,同时综合考量保荐人声誉、基石投资者阵容等因素,以全面控制投资的不确定性。

萨摩耶云科技集团首席经济学家郑磊告诉界面新闻记者,险资的行业偏好清晰,集中布局硬科技(宁德时代、禾赛-W)、绿色黄金(紫金黄金国际)、新消费(奇瑞、奥克斯)等符合国家战略的赛道,显示险资正把港股IPO当作落实长期资本+耐心资本政策的重要切口。

黄立冲在接受界面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险资最看重现金流与分红可见度。险资负债端以长期保单为主,资金久期长但流动性要求高,因此偏好利润率稳定、可持续派息的企业,如金融、能源、电讯、公用事业及消费龙头。这类公司IPO后波动小,利息替代效应明显。

黄立冲进一步表示,险资也看重行业护城河与政策匹配度。近两年险资偏向国家战略+产业升级主题,包括新能源设备、黄金资源、医药创新和科技制造。例如紫金黄金国际、中国中免等案例中,险资参与多为龙头项目,具有产业周期支撑。

面临多方潜在风险

从今年的情况看,险资所参与的IPO项目,在上市后首日大部分实现浮盈。以泰康人寿认购的紫金黄金国际为例,其认购价格为71.59港元/股,截至1015日收盘价已达142港元/股,实现大幅浮盈。

尽管险资在IPO市场中参与投资有望获取长期稳健收益,但同时也面临多方面的潜在风险。

杨帆对界面新闻记者说,最直接的是市场波动风险,新股可能因市场情绪变化而破发。其次,投资者在参与IPO配售时,其认购的股份通常有6-12个月的锁定期,这带来了流动性风险,即在市场转向时无法及时止损。此外,还需警惕企业上市后业绩不及预期的基本面风险,以及全球经济、利率汇率和监管政策变化所带来的宏观系统性风险。

黄立冲告诉界面新闻记者,险资做港股IPO基石,主要承受锁定+定价+承接三重风险。基石(cornerstone)通常锁定约6个月,若二级市场转弱,解禁前无法对冲回撤,易出现账面浮亏解禁抛压的负反馈。

其次是发行人兑现与合规风险。盈利预测不达标、关键客户集中、同业竞争与关联交易、实际控制人质押等,都可能触发估值重估;若涉及红筹/VIE或高监管行业,政策变动与信息披露不充分会放大波动。

再次是资金与汇率约束。险资需匹配久期与资本占用,若项目延后上市、回拨不足或超额配售权未行使,可能造成ALM错配;港元利率上行、汇率波动与跨境结算摩擦,会侵蚀以港元计价的真实回报。

上述险企人士对界面新闻记者说,险资所有的风险最终都可以归结为某种错配。投资IPO项目,尤其可能引发期限错配(长钱短用)、风险收益错配(用追求安全的钱去博取高风险收益)以及流动性错配。

相关推荐